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

當代原住民青年形塑族群定位的實踐途徑分享

講  題 ||  當代原住民青年形塑族群定位的實踐途徑分享
主講人 ||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Vava Isingkaunan 簡志霖
主持人 ||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江明親 所長
時  間 ||  110年12月27日 (一)12:30-13:30
地  點 ||  文化資源書苑(北藝大研究大樓4樓)
名額 ||  30人(額滿即止)
報名期間 ||  即日起至110年12月24日 23:59
報名連結 ||  https://forms.gle/jmXdFtaS4snPn4XUA
*論壇提示電郵將於活動前2天寄發,敬請留意您的電子信箱



北藝大文資學院本學期(110-1)第五場Brown Bag論壇即將在12月27日(星期一),中午12時30分至下午1時30分(12:30-13:30),在研究大樓4樓文化資源書苑舉辦。

這場論壇的講題為「當代原住民青年形塑族群定位的實踐途徑分享」,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Vava Isingkaunan 簡志霖主講,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江明親 所長主持。

根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定義,「都市原住民」是指不居住在30個傳統山地原住民鄉及25個平地原住民鄉(鎮、市)的原住民。都市化(urbanized)發展至今,臺灣的都市原住民有了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第一代原住民出生在原鄉,但移動到都市發展,而第二代和第三代則是出生及生活於都市裡的原住民。根據官方統計,在1956年約有98%的原住民住在原鄉,2021年最新資料則顯示已有高達47%(約26萬位)原住民入籍都市,若再加上實際生活在都市,但未設籍於都市的原住民,「都市原住民」的數量已達全體原住民567,044人的一半。

驅使原住民族前往都市發展原的因數以百計,最主要是期待能在他鄉獲得較好的就學、就業等機會,並改善家人和自己的生活。然而「都市原住民」相較普遍大社會環境來說,他們的各種資源與支持系統是缺乏的,在教育、居住、就業、健康等各種層面得到的支持,皆出現發展落差,並夾在原鄉(群體認同)跟都會(外部理解)間的進退兩難,使得「都市原住民」出現身分認同的危機。

本場論壇中,Vava Isingkaunan 簡志霖將與大家分享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流變、「都市原住民」的生活適應以及當代原住民青年的凝聚與認同。透過Vava Isingkaunan 簡志霖自身經驗,帶領大家了解身為一個當代原住民青年,如何在大社會環境中適應族群差異及形塑認同,並且透過族譜行動—總召(2012~2021)、英國倫敦『剝奪: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履踐相遇』—藝術行政(2018)、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統籌及形象設計(2019)、臺灣布農族語言學會語推組織—行政人員(2020)、北藝大妖山混血盃跨域創意實驗室—土山土創作者(2021)等各種實踐路徑,重新對焦並反思族群身份、土地與我之間的關係。

歡迎大家踴躍出席。

溫馨提醒:因應疫情防疫措施,本系列論壇將於通風之空間辦理,懇請出席者自備口罩,並於論壇當日至簽到台測量額溫。感謝各位的配合。


敬祝  研安 
文資學院   敬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辦人:謝斐(文新博班博一)
Email:jeffreytse14@gmail.com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