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_間_」系列講座第一場 間奏曲:一群魯凱古茶布安人之故鄉回返間的古謠吟唱 Intermezzi: Rukai's Ancient Rhyme Chanting During Their Way of Home
*古謠吟唱、祭儀樂舞如何帶領青年回返祖靈之地? *原民的樂舞歌吟中,又如何反映生命與自然之景?
講座將從古茶布安魯凱人的樂舞切入,講述青年復返古茶布安的心路歷程。
主講
莊效文老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哲學博士(Ph.D., Musicology),真理大學音樂應用學系專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音樂理論與音樂學(史學、美學、民族學、社會學),研究關懷包含臺灣當代音樂作曲家之創作中的歷史建構與美學意識,以及作品中關於記憶、離散與遷徙之流播與文化意義之生產與再生產,同時長年參與魯凱族古茶布安之復返與實踐。
與談
呂心純老師: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民族音樂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關懷主要在於緬甸音樂所形成的游移文化,涵蓋了經由人口流動而產生的音樂離散、科技發展與市場擴展所帶來的音樂流播,以及音樂在時間流變 下,所形成的文化意義之生產與再製。同時致力開發緬甸境外的田野地(臺灣、澳門、中國與美國等),深入音樂展演及其實踐者,探索兩者位處政經遞變之間的互動,並長期關注「音樂流動性」的課題下,相關認同展演、族裔政治、聆聽身體與社會記憶等議題。
說明:
屏東霧台的古茶布安部落於1973年為政府遷移至新好茶,雖然位於南隘寮溪谷河階的此地並非魯凱的傳統領域,但由於其與祖居之處僅數公里之距,族人短時徒步便能返抵舊地並從事傳統的狩獵與農耕。然而2009年莫拉克之災卻使緊鄰溪畔之社區為上游崩坍之堰塞湖所淹埋而滅村,好茶村再次被迫遷移,並與同受災害之排灣瑪家與大社部落一併安置在更近平原的禮納里永久屋,好茶村成了瑪家鄉排灣領域當中,一個霧台魯凱的飛地。
禮納里與舊社的隔絕使得村人的傳統之路更為艱辛,生活在這個被耆老稱為「隔離地」的年輕一代則逐漸地融入了現代社會,其思考與生活型態也更為平地化與現代化,他們的歌曲創作與其音樂行為幾乎已無異於都會流行之形式。
然而,依然有著一群村人不時的回返已為遙遠的古茶布安,循著祖靈的呼喚在山水間的懸崖峭壁之境鑽鑿以重現返鄉之舊道,並在山徑工作與休憩之間吟唱著包括《讓我們同唱那曾經美好的往事》(Ila ta pusilhivulu kuna simamilhingane)等幾首幾近失傳的古謠。古茶布安回返者的古謠吟唱不僅是他們對舊時的追憶與懷念,其中更深層的意義,在於這群屬於台灣當代社會中之離散(Diaspora)或流離失所(Displacement)者,以古謠的吟唱而形構一種儀式性的部署(Dispositif),藉以再次的確認作為古茶布安魯凱人的身份與認同。他們的行為反映了魯凱人的生命與自然的關係,同時,其歌吟之聲與山水之響共構了屬於魯凱之境的聲景,而這種聲景的再現則是一種對其傳統倫理與知識的復興,是一種將「往昔」作為「未來」的理想與思考,也是其對當代好茶情境的反省。